【光明時評】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保險公司推出北京市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將承接本市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的企業因疫情導致停工停產的損失納入保障范圍,市財政在疫情期間對保費給予50%補貼,保險期限不超過3個月,后續根據疫情情況決定是否延長期限。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各地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從金融、稅務、交通、政務服務等各個方面助力復工復產,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此前,因疫情防控采取的人員隔離、暫停營業、延期復工等措施,部分企業出現庫存積壓、訂單違約、房租支付、人力成本、銀行還貸、債務兌付等方面的問題,企業的資金狀況普遍緊張。為此,有必要充分發揮如保險業這樣的非銀行機構作用,為企業提供風險保障。
保險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通過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方式,為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增加信用,協助融資。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發布,鼓勵保險公司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由銀行、消費金融公司與保險機構加強合作,開展消費金融業務創新,為消費信貸提供融資增信支持,保證信貸風險可控。依據文件精神,保險公司應主動加強與企業、銀行之間的合作,發揮信用保險貿易融資業務的優勢,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疫情期間,各地保險公司積極投入服務工作,優化簡化續保流程,延長保險時期,并根據疫情特點與保險原理,開發新型保險產品,創新服務模式,暢通賠付流程,有效滿足了許多企業的保險需求。
盡管保險業作用突出,但不可否認的是,許多企業因停工造成巨大損失,難以支付保費;保險時期延長雖可減輕企業財產險負擔,但無形中將壓力傳導到保險公司一方。尤其是面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保險公司的風險系數更高。中小企業普遍缺少相應的金融人才和管理經驗,難以對自身風險做出準確研判;人員流動性較大,保險需求容易出現斷裂;標的價值低、保額保費少,數據真實性難以掌握,使得保險公司缺少對中小企業提供業務的動力。
基于上述問題,在促進保險業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制定相應政策,對保險業進行支持。在疫情期間對保險給予補貼,就是一項有力舉措,有助于風險均攤,提高企業投保積極性,為恢復生產增強信心。除此之外,還可對保險業務實施稅收減免,適當放開保險公司的展業范圍,降低保險保障基金,放寬資金運用限制等。至少在疫情防控期間,應當采取特別的支持政策,以紓解壓力,激發保險業的活力潛力,構建政府、企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共同應對疫情、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生態系統,謀求多方共贏,攜手渡過難關。
(作者:林盼,系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